编者按:
上海科协组织专家为上海重点工程提供咨询服务,成效显著,也开启了我国专业技术人员为重点工程提供咨询服务的先河,对重大工程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支撑。
1979年12月在上海科协的组织下,正式成立了宝钢顾问委员会.该顾问委员会在宝钢建设中有关工程调整、桩基位移、引水工程等几个重大问题上发挥了作用,受到宝钢指挥部、上海市委、冶金部和国务院的赞扬,被称为宝钢工程的“好参谋”。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1982年7月发了情况通报肯定了宝钢顾问委员会的工作。
宝钢顾问委员会的成立富有戏剧性,是个“怨家”变“亲家”的过程。1978年宝钢动工以后,上海各方面的专家都很关心,因为它是建国以来投资最大的企业。当年十月市科协组织了“学习宝钢先进技术,为宝钢献计献策”的活动。参加的有22个学会500多名专家。学习参观过程中,发现宝钢在地基处理上按照日本人的设计进行,非常保守。专家们通过《科技工作者建议》提出了“关于宝纲原料堆场不要打砂桩——八千万元投资可以省下来”的建议。专家们是一片好心。但没有考虑到当时一些特殊因素,双方关系很紧张。后来市委书记,冶金部领导,宝钢指挥部领导都亲自出面做工作,听取双方专家的意见。领导同志听了双方专家的意见以后,发现两个方面专家的目标都是为了搞好宝钢工程,尤其是上海当地专家.他们在百忙中利用业余时间为宝钢问题操心,是一种十分可贵的爱国热情。于是1979年11月当时冶金部和宝钢工程指挥部的主要负责同志亲自到市科协,要求邀请上海专家成立宝钢顾问委员会。十二月顾问委员会正式成立,市委书记风趣地说“你们是不打不相识”。
顾问委员会成立以后,在几个重大问题上起了较好的作用。其中一个问题是关于宝钢工程调整问题,1981年国家召开调整方案论证会。会上意见分歧,有缓建、分建、停建、折散等各种方案。顾问委员会经过慎重研究,坚决反对停建,提出了论证宝钢问题的三条原则、六点意见和“缓中求活”的咨询方案,受到中央的重视,成为决策的依据之一。之后在“冷札”、“热札”工程论证会上,顾问们打消了怕被说成与中央唱对台戏的顾虑,从技术经济的合理性和全局出发,提出“冷轧”“热轧"“不宜停建”的咨询意见,也被领导部门所接受。这两件事在宝钢的影响很大。认为顾问委员会确实秉公办事,在生命攸关的问题上帮助了他们。
1980年宝钢地基中打的钢管桩发生了水平位移,外面误传宝钢的地基要滑到长江里去了,一时舆论哗然。党中央、国务院极为关注 。日本、西德的专家讨论了加固的办法,都需要很大投资。顾问们得知以后,三次实地踏勘,掌握了笫一手材料,然后连续几天进行深入的科学分析。首席顾问李国豪也深入现场,夜以继日的考察计算、提出了计算发生位移后的桩基承载力的计算方法,解决了桩基水平位移的理论问题,并建议作位移桩承载力的荷载试验。经过试验证明情况良好,最后采用简单、易行,省钱的加固措施,位移就得到控制,节约了资金,保证了工程质量。在宝钢引水工程问题上,经过顾问委员会组织各方面专家论证,由原从淀山湖引水,改为从长江引水,不仅节约了投资,而且对开发工业水资源有重要意义。
顾问委员会除了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为宝钢出谋献计外.还有其他多种服务方式,如专题审议、技术攻关、现场指导、书面建议、个别研讨、人才培训等。据不完全统计,几年来进行的专题讨论达80多次,提出重要建议60余项,较重大的五、六项,大部已被采纳。
从宝钢顾问委员会发挥的作用中可以看出,科协系统有条件为大工程服务,它学科齐全,力量集中,联系面广,不仅有各类出色的专家,而且有各类学会做后盾。我们的经验是,要协调好各位专家的意见,做好团结协调工作十分重要,因为专家集合在一起,看法不一,角度不同,作风也不同,因此成立秘书班子是非常必要的,秘书班子除了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外,还要把一半时间花在对人的关心上,如平时走访、谈心、节假日访问、有病时的探望,除了生活上的关心外,还要帮助顾问及时了解宝钢的工作进展情况,必要时还组织顾问去外地访问,考察学习,使顾问及时了解情况,有利于提高咨询工作的质量,也受到了顾问们的欢迎。